考 场 策 略
——写给即将高考的同学们
逝者如斯,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如何把自己十几年所学尽情挥洒在考场上,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无疑是每位考生的愿望。
作为一名教师、班主任,曾经的考生和曾经的考生家长,我体验过各种身份的人在经历高考时的感受,发现很多考生在考场上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尤其是一些平时被看好的优等生等高考成绩揭晓后发现与平时相比大相径庭。为什么有些学生作为一匹匹黑马杀将出来,而为什么有些学生却“马失前蹄”,功亏一篑呢?
问题就出在考场上的心态和意志的较量上,出在缺乏考场上应有的战略战术上。所以我今天想以考场上的策略为题谈一谈,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优化你的的战略心态
一名考生,在经过层层严格的安检之后,一步步地走向考场时,其中滋味和心态变化只有考生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实际上是对考生战略品质的挑战和考验,而监考老师和工作人员郑重而严肃的逐句宣读考场纪律,一定会加重了这种挑战与考验的紧张氛围。
试卷下发后,一道道由专业人员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考题赫然出现在考生眼前,就如同战场上与敌人对峙。如何打好这一仗是个战略问题也是个战术问题。考场如同战场,上了战场就要求讲究战略战术。那么,什么是考场上的战略与战术呢?对于考生而言,战略就是一种根据自己的实力而作出的客观定位,以及对这种定位的必胜的信心。而战术就是与自己的战略相适应的并使之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一切方法与技巧。
假如我们设计这样一组实验:
让一个人,先从一段半米高,而截面平整的断墙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第二次同样的长度,同样平整的截面,同一个实验者,但高度由原来的半米增加到5米,再要求他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不难想象,第一次实验,不会有任何问题,只要实验者是一个正常人。但是第二次实验可能会有三种结果。其一、畏缩不前,放弃;其二,战战兢兢,爬着过去,严重超时,而且不合标准;其三,跌落下来,严重受伤。
其实,两次实验,过墙的难度、强度并没有增加。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心态,而心态便是战略。
高考题难道真的比平常的模拟题难度大吗?非也。只不过高考题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规定在一个特殊的场合,限制在一个全国都统一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的一种测验工具。虽然难度并未增加,但这种方式、场合以及时间限制为其增加了“高度”。如何才能强化考生的战略心态呢?我认为,在心理上做些铺垫是十分必要的,就如同我们5米高的墙的两侧又砌起了几乎同样高度的墙,这两堵墙其实就是“壮胆墙”。
首先,正确的战略心态来自对自身实力的客观的分析和定位。本来我只能考普通一本,就不要奢望全国前十所,本来能考西安交大就不要奢望清华北大。求之不得,徒增心理上的压力,在战略定位上出问题。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将“志在必得”的心理调整为“哪怕不太理想,先进大学门,来日方长”。所谓“无欲则刚”,其实“减欲也能增胆”。凡事往最坏处去想,反倒没什么可怕的了。这就是一种战略。
再者,巧妙的心理暗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从进入考点门到发下试卷这一段时间的心理活动很重要。首先不要故作轻松,见谁都笑。那是一种心虚的表现,也不要对安检环节太在意,那只是程序而已。你就当是一种虔诚的“洗礼”。最好的表情是平静而若有所思。不要想什么“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言,也不要想什么“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壮语。考语文就默念一句风景诗。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考数学就想根号2挺有意思;考英语就默念:“Taday is Monday. LiPing got up early.”等等,千万不要想以前绞尽脑汁也解不出的那类题目。
有了前两点作心理上的铺垫,你眼前5米高的墙在你的眼里还是半米高,你在上面如履平地地前行也就成为可能。
二、优化你的考场战术
1、创造局部优势,实现“以十当一”的战术
考生在考场上,从一开始拿到试卷到交卷前几分钟,其实随时间变化个人的势态也有变化。一般来说,在开始阶段有所紧张是难以避免的。这时,相对于刚刚拿到的整个考题来讲,考生个人的态势处于较弱状态。但是相对于更为容易的题目来说,我们又可以创设出一种相对的优势态势。正如在战场上,善战者在面对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敌人时往往避其锋芒、寻找战机以相对的优势兵力集中攻击弱敌。打败几个弱敌,你的自信心就有了资本和来源,而原来强大的敌人阵营里又能分化、寻找出新的弱敌。一直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直至敌人大部被歼或全部被歼。总的原则是要在个人态势占有相对优势的条件下找相对容易的题目出击,量力而行,争取最大收获。随着简单题目的逐个解决,自信心逐渐增强,考生将忘掉考场,忘掉考试,渐入佳境,最终达到最强态势。但要切记,即使自认为自己的最强态势已经来临时也要慎重,不要轻易去碰最难的题目,而还应该找中等难度的题入手,以确保得分率的最大化。难题在什么时候解决呢?在你的优势态势充分利用后还有余力时去解决为好。正是“山重水复皆是路,柳暗花明定有村。”
2、力避轻敌,尊重每一道题
首先,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送分题也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为它们凝结着命题人的一番苦心,千万不要“轻敌”而在这类题目上出差错。正如战场上要和重视每一场战斗、尊重每一个对手一样。
其二,在考场上遇到“原题”或非常熟悉的题目有时候未免不是一种灾难。高考中一般是不会出现原题的,熟题也有你不熟悉的地方。所以这种情况下,考生的心理不能因“喜出望外”而过分放松,反而应该如履薄冰。
以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卷为例:第30题,分值27分,讲有三根长度一样且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的同一点上,另一端分别与带点量相等、电荷正负相反的A、B两个小球链接。学生在这之前做过的题是将OA烧断,而这次的高考题却是将OB线段烧断。两题都要求学生求出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
命题人只是将这道题的极小部分做了变动:原题是“将O、A之间的线烧断”;高考题为“将O、B之间的线烧断”。虽然两者的解题思路完全一样,但其解题的过程、标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像这种难度大、分值高的题目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在考场上一眼就看出是一道做过的题。但“杯具”就往往发生在这些优生的身上。原题中“将O、A之间的线烧断”的叙述已经牢牢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于是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地挥就了自己一生都后悔莫及的答卷。
二十七分,对于一位考生如果得到了意味着什么,如果失去了又意味着什么?假如同等难度的题但不是“原题”又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但是,高考没有假如。
所以我们的口诀应该是:熟题要当生题做,原题要当险题做。
3、避免恋战,舍得合理出高分
有些题目看似温和,实则深不可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愚蠢的做法。发现一时拿不下,应该果断放弃,有舍才有得,保存实力,以利再战当为上策。即使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拿下了这道题,而其它很多中等难度或较容易题却眼睁睁丢掉,得不偿失。须知,高考成绩是许多题的得分总和,而高考的时间又是一定的,不会因为你解了一道不平庸的题,就送你一个不平庸的大学。
4、鸣金收兵,你的战略心态需要重新稳定
如果把整个高考比作是一次大的战役,那么不同科目的考试便是各个不同的战斗了。一场战斗结束,一般要鸣金收兵,但整个战役并未结束。两场战斗之间的间隙是家长和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第一种情况:前面考得不理想,甚至有严重失误。这时的考生往往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甚至有放弃的念头。1994年我当班主任,有一位姓夏的学生平时班里第二名,第一天考完觉得很不理想,情绪非常低,而且背上起了很多小疙瘩。就在进入考点大门的时候,死活不想进考场了。在我的动员以失败告终之时,他的当下井工人的父亲风风火火赶到了。其父身材魁梧,腿比他的腰还粗,上去就是一记耳光,“老子干的活是今天不知明天的死活,为了啥?你个小子说不考就不考啦?”在我们国家,高考向来不是学生自己的事,高考至少肩负了一个家庭的责任。就是这一记耳光,打出了我们班的一个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然也正是这个耳光使这位学生找到了新的、恰当的心里定位------反正考不好了,反而没有了任何压力。虽然我们不能用也不敢用这种粗暴的方法,但是使考生找到新的心理定位,摆脱精神压力是绝对必要的。有一点是我们的考生必须清醒的,那就是考场上的失误是所有学生都难以避免的,你的失误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你如果以一种杯弓蛇影的心理去夸大它,你才会跌入真正的失败深渊。
第二种情况:第一天考得很理想,自认为大功即将告成。面对这种情况考生的心理和行为又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其一,考生产生了严重的轻敌思想,行为上开始放纵,对接下来的考试的曲折性估计不足,一旦遇到一点阻碍便手足无措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其二,由于考得好,情绪非常激动。为了确保一举拿下,考生连夜备战,而且专找高难度的挑战,结果一直不能抑制情绪,整夜失眠,第二天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头天晚上所有的努力适得其反。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不论第一天考得怎么样,必须做到几点:第一,考生的情绪要归于平静,不能低落也不能过于亢奋。第二,考生的行为不能放纵,深夜复习也是一种放纵。为了保证以上两点,家长要看似无意的找一些与高考关系不大的话题与考生交流,或者与考生一起去小区内人少的地方散散心。不能休息太早也不能太晚,更不能在考生躺下后三番五次去倒水呀或者安抚,一切顺其自然。
总之,所有的战略战术都是建立在一种更为宏大的思想境界之上的。我们那代人把它叫做“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从更大的格局上看高考,它只是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小段路程,也不是必经之路。另外我很想真诚地告诉大家,参加高考只是一种成长,而成长的主体是我们考生自己。“破茧而出,化羽成蝶”就是说,成长是一种别人无法代替的过程,只有自己亲历和把握才有意义。
祝全市广大考生高考顺利,如愿以偿!
朔城区一中 陈 璋